河南省6月网络舆论安全风险研判![]() 进入6月,高考、端午假期、安全生产月、夏粮丰收、汛期来临等多个时间节点交织重合,综合我省往年数据来看,与以上时间节点相关的教育公平、夏粮收购、粮食晾晒、极端天气应对、重特大事故防范、文旅消费、交通出行等话题网络信息量较高,或将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需重视可能产生的舆论风险。 高考在即 关注教育公平和考试安全 高考牵动千家万户,不仅是大多数考生的第一次人生大考,也是一年一度的社会大考。近年来,与高考有关的考生作弊、教育公平等话题备受社会关注,6月热门话题中势必有高考的一席之地。5月9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召开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视频会,全面动员部署做好2023年高考工作,教育部长怀进鹏强调,今年的高考是党的二十大后举办的首次高考,是实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乙类乙管”新形势下的首次高考,做好今年高考工作意义重大。经分析研判,敏感信息预计将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连续两年发生手机作弊事件,考生作弊问题或再成焦点。随着考试作弊手段的科技化,考试违纪违规行为也越来越呈现出隐蔽化的特点。此前,相关作弊事件连续两年被曝光:2021年,“湖北一考生将高考数学题拍照上传至小猿搜题APP”一事引发全网热议;2022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甘肃考生作弊”一事再上热搜。今年,舆论或将延续往年惯例,对考生手机作弊问题进行严格审视。二是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高考公平性仍是关注重点。除涉及运送试卷、考场分配、现场监考、统一阅卷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公平问题外,高考制度本身的公平性也是历来舆论关注的热点。根据往年数据,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的211高校录取率仅为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的零头。部分网友调侃“河南的高考已经不是‘难’能够形容的了,简直就是‘地狱级别’的磨难”。因地域差异导致的“同卷同分不同校”,或将再次引发舆论的吐槽与质疑。三是高考“放大镜”之下紧急突发情况应对处置备受关注。通过梳理,历届高考引发家长、社会关注的事件主要集中在:听力等考试设备、安检设备等考场设施设备故障影响考试进行;考生跑错考场,丢失身份证、准考证,延误入场时间引发争执;考场周边噪音较大,引发考生及家长不满;考场周围因监管不力造成大面积拥堵引发冲突等。以上问题对高考的组织安排提出了不小挑战,相关部门的处理应对也将在高考热度的加持下而备受关注。 防汛抗旱 关注极端天气应对成效 近日,河南日报报道,5月15日起,河南省正式进入汛期。提及汛期,发生在2021年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依然让人心有余悸,相关部门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等问题被持续放大,地方政府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在“7·20”阴影的笼罩下,相关问题或将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经分析,舆论的关注或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气象部门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关注。气象部门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只有准确预测预报预警,才能掌握防汛工作主动权。反之,如果气象部门不能及时预警,则将首当其冲成为舆论炮轰的“火力点”。二是对于地方政府极端天气应对成效的关注。据报道,为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我省未雨绸缪,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3月,河南省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省防指先后印发《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23年工作要点》《关于切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全省推动落实防汛抗旱和重点防洪工程防汛行政责任制;4月,举办全省防汛应急专题培训班以及“使命——2023河南防汛综合演练”等。各级各部门似乎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然而当前的“准备”是否能够在大考来临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尚待检验,舆论信心的重建正系于此。 夏粮丰收 关注夏粮收储和粮食晾晒 河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进入6月份后,夏粮迎来大面积收获,与之相关的夏粮收储、粮食晾晒等问题或将成为舆论,特别是农村地区网民的关注焦点。4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的通知》指出夏粮收购是全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首战,抓好夏粮收购是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现实需要。结合历年夏收期间网络态势,应重视以下方面:一是新麦价格大概率“低开”上市,政府最低收购价格落实情况或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据粮油市场报报道,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从2月份开始下跌持续至今,期间虽有两次小幅反弹,但价格重心下移的趋势并未改变。据市场调研,目前各界预期总体偏弱,预计新麦价格大概率“低开”上市,国家保护性最低收购价落实情况,对保护我省农民种粮积极性尤为重要,一旦落实不到位便可能引发群体不满,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占路晒粮“年年禁止年年晒”或再引争议。占路晒粮问题,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老毛病”,也是我们走向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考题”。事实上,占路晒粮并非新问题,也并非个例,几乎是“年年禁止年年晒”。往年曾发生“路边晒粮致人骑车摔死家属索赔近45万”等多类别交通事故,虽交管部门多次发布“公路晒粮隐患大,切勿因不当晒粮犯了罪”“路边晒粮致人摔伤,责任谁来担”等提示,但此类问题仍屡禁不止,每每引发舆论关注。 安全生产 关注防范重特大事故 今年以来,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特别是重特大事故有所反弹,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6月份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进一步提高,潜在舆论风险随之增大。5月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2023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将第22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定在6月。结合当下省内外安全形势,潜在风险或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异常严峻复杂。5月10日,应急管理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重特大事故有所反弹,发生了多起事故,特别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2·22”露天煤矿坍塌事故以及北京丰台长峰医院“4·18”火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5月9日,我省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耿村煤矿发生安全事故,并迅速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可见,安全事故风险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高悬。二是随着气温升高、汛期到来,6月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进一步提高。据全国每年事故统计,6月份气温在逐渐升高,是事故高发时期。6月的高温容易让很多从业人员产生疲惫、体温升高、晕厥等不良反应,无形之中增加了作业危险系数;此外,许多机械设备对温度有较高要求,比如配电设施需在低温环境下作业、危化品储藏室的温度不宜过高等,若不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很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加之6月极端天气多发,进一步提高了事故发生概率,相关舆论话题高度敏感,可谓“一点即燃”。 端午假期 关注文旅消费和交通出行 6月,端午假期将如期而至,作为继“五一”之后的又一轮小长假,与节假日密不可分的文旅消费和交通出行等问题或将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结合今年春节、“五一”的舆论热点,与端午假期相关的舆论关注点或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客热情高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作为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今年百姓出行意愿异常高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郑汴洛等城市旅游出现“爆棚式”增长。根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最新数据,全省共接待游客5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1亿元。继“五一”之后,端午假期或将掀起新一轮文旅热,与“五一”稍有不同的是,因假期时间相对较短,自驾游、周边游等中短途旅行或成为大多数人群的首选,相关的景区建设及配套服务将再次接受游客和舆论的检验。二是往期交通事故频发,群众出行安全再迎大考。端午假期期间群众出行集中,进出城道路车流量较大,容易造成大面积拥堵,交通安全事故多发。2022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微信公号发布的端午假期道路交通安全预警显示,从三年端午假期道路交通事故情况看,城市道路酒驾醉驾事故突出,其中假期首日最多;普通国省道迎面相撞事故突出,且多发于弯坡和无中央隔离设施路段;此外,私家车和摩托车肇事突出。而一旦事故发生,势必在不同范围内引发舆论关注,对舆论场的稳定形成冲击。 防范建议 通过梳理网络舆论风险,可见6月我省网络舆论形势依然较为复杂,多种风险交织叠加,仍需积极防范和化解网络舆论风险,警惕“黑天鹅”,防范“灰犀牛”,从源头上减少负面舆论事件发生,维护我省舆论场的总体稳定。具体而言,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对标,确保高考平稳有序进行。“高考”历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梳理往年热点、总结有关规律,建议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高考组织工作的有关要求,全面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强化综合治理,把防范手机作弊作为今年高考安全的重中之重,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进一步守住考场安全的“主阵地”。二是强化底线思维,保障考试公平。一方面,要全力保障试题试卷安全,严格考务规范操作,统筹做好考试防疫等工作,进一步织密考试组织的“防护网”;另一方面,对于与吐槽河南高考制度公平性有关的信息要加强重点监测,并主动发布正面文章,对舆论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公众情绪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三要强化应急处突,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数字化指挥,开展“高考护航行动”,解决好考生“急难愁盼”,进一步筑牢抵御风险的“防火墙”。同时,可借助高考的“热度”,强化宣传服务,树立政府部门良好形象。 第二,防汛抗旱两手抓,打赢防灾抗灾硬仗。防汛抗旱工作事关政府公信力的重塑,相关部门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的充分准备,全面展示防汛抗旱工作成效,重塑政府形象、重拾舆论信心。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综合考虑防洪调蓄和抗旱供水需求,科学研判、科学决策、科学调度。切实扛牢主体责任,抓实抓细抓具体,层层压实责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责任链条、责任网络,确保安全度汛。二是要切实做到关口前移,抓早抓实各项防御措施,严格落实“123”“321”工作要求,盯紧大江大河、南水北调、水库堤坝等重点部位,盯紧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盯紧城市排涝、乡村坑塘沟渠等薄弱环节,全面排查消除风险隐患,抓好应急避险、应急抢险两个关键,确保不垮坝、不决堤。三是要切实提升应急能力,抓紧调整健全应急指挥机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优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确保紧急情况下有“叫”必“应”、人员应转尽转。 第三,紧盯夏粮收储,护航粮食安全。夏粮丰收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第一场硬仗,对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至关重要。要严格执行粮食收储政策规定,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责任,按照《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国粮发〔2018〕99号)等文件要求,精心组织政策性收购工作,切实发挥政策托底作用。要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单位,加强市场价格监测以及对市场化粮食收购的执法督查,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密切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打击压级压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确保严格执行质价标准。二是重视晒粮需求,从根源上解决“晒量难”问题。一方面,在用地上找空间。从盘活存量的角度,要注重“挖潜”,统筹协调村中闲置场地。从用好增量的角度,则需要从村庄规划入手,作长远考量,建设可“因时而变”的公共晒谷场,让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村内道路的精细化管理,按秩序、分时段地组织农民在村道上晒粮,兼顾粮食晾晒和出行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在技术上找出路。可通过加大对农民购置粮食烘干机的补贴力度,扶持种粮大户、成立农机合作社、引入专业企业等方式,实现粮食的集中收储、统一烘干。 第四,重视安全生产,遏制重大事故反弹势头。安全生产可谓“天字号”工程,要以“安全生产月”为重要抓手,落实落细各项工作要求,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反弹势头。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多部门协同防范各类事故隐患。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认真落实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及要求,制定完善应急机制,改进细化应急预案,通过实战应急演练方式加强处置突发情况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广泛开展宣传,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意识。通过政府网站等平台向社会公开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等事项清单,定期公布检查情况及抽查结果,扩大影响面,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常抓不懈,打赢安全生产“持久战”。安全生产既是快速“歼灭战”,也是“持久战”,因此这项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安全生产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推动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让每年的“安全生产月”永不落幕,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方更加重视安全生产,才能真正将生产事故降到最低。 第五,未雨绸缪,做好端午假期各项安排部署。面对文化旅游复苏的势头强劲和游客日益高涨的出行热情,要未雨绸缪,提前部署相关工作,全力构建“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环境。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抓住文旅热度,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打好地域营销牌。今年3月初起,由淄博烧烤引发的“淄博热”在全网刮起,形成现象级传播。时至今日,这股“热风”仍有持续态势。经分析,“淄博热”与当地政府成立烧烤协会、发布烧烤地图、开通烧烤公交、举办烧烤节等一系列搭乘流量东风的举措密不可分。建议各地积极借鉴淄博经验,搭乘“文旅热”的东风,在端午假期来临之际推出周边游、乡村游、亲子游等旅游项目及特色主题活动,同时严厉打击严禁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价格欺诈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树立地区良好形象。二是重点护航文旅行业安全。要指导各类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制定实施游客流量管控方案,完善安全提示、警示标识和安全防护设施。对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内消防、疏散通道、食品卫生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对缆车、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景区玻璃栈道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坚决杜绝设施设备“带病”运行。三是全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要针对假期期间自驾出行需求旺盛的特点,加强区域路网运行动态监测,多渠道及时发布路网运行信息,动态更新发布拥堵缓行路段信息,并对重点路段制定疏堵和分流绕行预案,引导自驾人员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同时,紧盯事故多发路段、“两客一危”等领域,强化排险除患,从严打非治违,为群众端午假期期间出行保驾护航。 耿 响 | 报告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