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7月网络舆论安全风险研判“七一”主题活动 注重细节效果 今年7月1日是建党102周年,各级党组织将开展多种主题庆祝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表彰宣传先进。结合往年引发网络争议内容,及近期网络态势,开展主题庆祝活动时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推选的先进、模范人物易存在争议。因大规模表彰宣传,易引发舆论反弹,从而形成负面舆论,有损党员和组织形象,降低活动效果;二是正面宣传报道,存在明显夸大言论。在典型宣传报道中,存在明显夸大、违背常理等内容,易引发舆论质疑,从而达到相反的效果;三是公众号推广以及海报宣传等内容存在不严谨、错误现象。各级党组织通过公众号、党员账号推广的内容,存在瑕疵或错误,以及营造氛围的宣传标语、海报、展板,出现字词错误、内容歧义,或悬挂场所不当,党徽党旗的样式、尺度、颜色不符合标准,都易引发舆论关注。 考后系列热点话题频出 谨防填报指导陷阱 6月底,各省高考分数线以及高考分数即将出炉,7月份,2023年全国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近日,教育部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规范管理,全力维护高校招生录取公平公正。经分析,舆论的关注或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特殊考生成舆论关注重点。每年高考后都会涌现出许多当年优秀考生的报道,对鼓励学生、提振舆论士气有积极意义。除了此类事件,在2022年,“男子为上清华复读13年拒多所名校”“考生3年换3地连考北大赚200万奖金”等事件引发争议,网民讨论“高考钉子户”“复读专业户”及个人选择、人生规划等话题,给涉事考生个人及学校带来较大舆论压力,易出现谣言传播、个人信息泄露、网暴等舆论风险。 二是谨防高考志愿填报指导陷阱。如今,高考已逐渐转变为包含备考“持久战”、应考“速决战”、考后“信息战”的“总体战”,而志愿填报作为其中关键环节之一,相关指导服务已成为部分家庭应对考后“信息战”的重要选项。需注意近期社会上或将出现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面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 三是高校需谨慎做好招生录取工作。2022年,河南一高校录取通知书上出现错别字,把“报到”错写成“报道”。媒体报道中提到,“学生家长表示看到录取通知书发现错别字很无语,甚至怀疑是假录取通知书”,网民也表示这样的错误让高校很“丢脸”。可以看出,一字之错不仅衍生出补发、沟通等额外工作,更对高校的形象、声誉造成了较大影响。 研学乱象凸显 积极引导研学旅行规范化发展 6月12日法治日报报道,随着大量营利性机构介入,不少以“研习营”“夏令营”为名的研学项目出现研学课程质量与广告宣传不符、研学机构资质欠缺、学生安全无法保证等乱象。近年来,花样百出的各种“高大上”研学旅行项目成为中小学暑期热门,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走出家门开阔视野,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不惜花费重金报名,然而部分高价研学旅行项目的背后,却问题丛生。归纳当前“研学热”相关网络舆论,应重视以下方面: 一是部分研学项目涉嫌虚假宣传。广告中标榜的“深度体验”变成了走马观花、拍照打卡,说好的“国内老师全程带队”变成“兼职学生、境外向导”,在这样的研学项目中,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文化氛围的浓厚而是换了个形式的“快餐游览”,家长和孩子花了大价钱学不到真东西,还要忧心忡忡,受损的不只是人身和财产权益,更将影响研学市场的长久繁荣。 二是研学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当前,“清北校园游”依旧是暑期最热门的产品之一,从二十多年前首次面世至今,“高校游”产品并没有太多改变,且同质化问题严重。一些机构只是将京外孩子带进学校逛一圈、拍拍照、再到食堂吃顿饭,此外,目前大多数“科普研学游”并没有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制定研学旅行目标,有科普课程的研学旅游活动也缺乏针对性和系统化设计。 三是研学旅行行业管理标准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当前,社会对研学旅行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旅行社、教培机构、咨询机构等都纷纷入局,争相抢滩研学旅行市场。但从网民反馈来看,部分研学团和一般旅游团没有太大差别,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存在既学不好又玩不好现象,暴露出当前研学旅行管理机制并不完善。 雨季来临 谨防“7·20”特大暴雨灾害相关舆论抬头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暴雨袭击,不仅造成了一定财产损失和人身危险,暴雨相关视频等信息传于网络,也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给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2021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连遭暴雨袭击引发网友关注,而相关事件带来的“长尾效应”依旧显著,针对近期天气预报,网民联想“7·20”特大暴雨事件表示担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灾视频刺激网民神经,引发负面情绪。由于部分“7·20”特大暴雨相关视频具有较大视觉冲击力,容易刺激网民敏感神经,加重舆论场的悲痛、恐惧氛围。一方面,狂风暴雨下的种种险情,如洪水汹涌之势下民众、车辆被冲走;灾后的满目疮痍和狼藉,如公共设施、住宅毁坏,农田被淹等。需警惕诸如此类的视频内容或将再次传播于网络平台,易激发网民对暴雨的恐惧感。 二是警惕部分舆论利用暴雨营销旧闻进行二次炒作。在2021年7月的河南暴雨中,出现了多起负面衍生事件,如“康桥集团发布宣传海报:‘入住高地,让风雨只是风景’”“永威置业发布水中抛锚汽车为背景海报的车位广告”“享道出行郑州发文‘暴雨预警:我有点大,你们忍一下’”,此类事件或借暴雨营销打生意算盘,或戏谑灾难做流量文章,给网民带来较大不适感,也对当地形象带来负面影响,需警惕二次炒作现象的抬头。 三是相关部门需重视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工作。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是防汛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反观有关“7·20”特大暴雨事件相关舆论,存在部分网民吐槽气象部门预警不及时,导致受灾面积扩大、人员增多,并关注地铁、隧道等场所的应急设备是否完善。 各类事故高发 引发多重质疑 7月,各种事故较全年偏高,舆论高度关注由此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政府救援能力也备受关注,易引发多种舆论风险。综合往年同期灾害事故,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暑假溺亡事故高发。国家应急管理部公众号“中国应急管理”消息,去年7月前20天,全国连续发生20余起溺水事件,39人遇难、失联,30多人为未成年人。“溺水”“溺亡”也成为每年7月互联网的高频词。二是火灾风险较大。夏季是居民和商业场所用电高峰期,家庭生活用火不慎、电气类起火、露天草垛、垃圾起火、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较多。三是危险化学品领域进入传统事故高发期。高温、高湿、雷电、暴雨等恶劣天气,极易引发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且危化运输企业要尽量避免高温时段运输,防止因车辆自燃引起爆炸、泄漏等事故。 防范建议 通过梳理网络舆论风险,可见7月网络舆论形势仍需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防范和化解网络舆论风险,从源头上减少负面舆论事件发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力戒形式主义,确保“七一”建党活动实效。为实现通过“七一”主题活动,广泛宣传党的光辉历程、伟大的成就和优良的传统,以及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劲活力的目标,掀起共庆“七一”的整体氛围,要多角度评估活动效果,并注重活动细节。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活动风险评估。活动开展前,详细制定活动方案,并以此方案对活动进行充分风险评估。将评估后活动方案,报送上级组织审核报备。根据方案,确定活动组织分工,理顺职责任务,根据分工进一步细化各部分活动内容,并对可能发生的错漏进行评估,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的提前量。 二是活动宣传品全程把关。各类宣传用品内容设计,应多人多重审核,从文字图案是否规范,到是否切合活动主题,有无与近期宣教主题脱离。各类宣传用品在制作阶段,需全程专人把关,确保印制效果符合设计初衷。悬挂、摆放、发放宣传用品,需在活动前设定规划,并全程有专人负责,更应避免活动结束后宣传品大量丢弃、洒落。 三是强化宣传报道审核把关以及慎重选取宣传内容。制定新闻宣传审核制度,确定对外宣传报道编辑、审核、校对等环节专人专责,特别是重要的发布内容,要由从事理论工作人员进行倾向性及政治用语的审核,同时针对宣传报道内容,做好充分协商,尊重宣传规律和读者感受,根据活动主题选择不同媒介和报道切入点,避免刻板单一的吃苦、卖惨式宣传报道,导致宣传报道引发反感和质疑。 第二,审慎考量志愿填报,高校做好录取工作。近期,高考志愿填报提上日程,这是继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面临的又一“大考”。为做好考生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平稳有序实施。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认真落实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招生录取期间,向社会公开举报和咨询电话,安排专人接待,及时回应考生和家长关切。认真落实监管责任,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招生录取检查,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二是深入实施“高考护航行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为考生提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个人或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志愿填报活动的监管,严肃查处收取高价咨询费用、价格欺诈及虚假宣传等问题,提醒考生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三是各高校重视招生录取工作。我省各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信息查询和温馨提示等服务工作,同时要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制作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认真审查录取通知书内容,以及做好寄递工作。在新生入学时,要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并通过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严防冒名顶替。 第三,重视研学旅游,加强研学项目行业规范。当前旅游市场持续火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教育”的有机碰撞,正创造出更多可能,加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社会中对研学旅行的需求强势增长,研学旅行热度不断提升成为情理中的事。为持续做好我省研学旅行发展,需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相关机构要加强规范自律。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实事求是规范宣传,再花哨的广告界面都禁不住消费者的差评,高质量的服务换回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宣传。相关机构应该认真针对不同的研学资源规划合理的行程安排,同时积极引入教学单位对研学项目进行内容指导。用心做好行前、行中、行后的服务保障工作,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二是制定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计划,要有详尽的课程目标、课程安排。不仅要根据学段特点,开发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更要结合地域特色,开展多学科、多界别的有深度融合特征的课题式设计。同时,打造沉浸式研学游,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文创手段,通过文化氛围营造、互动式活动体验,提升历史文化研学的代入感、体验感。另一方面,研学不能停留于感官体验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沉浸在实践和互动的体验当中。 三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研学旅行项目的行业规范。提高准入门槛,严查企业、机构带团资质和带教人员资格。加强全流程监管,畅通消费者的投诉举报渠道,对于违规定价、虚假宣传等问题严厉打击。积极引导研学旅行规范化发展,让研学项目真正成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范本。 第四,关注“7·20”特大暴雨相关舆论,做好暴雨预报预警工作。当前,各地防汛备汛工作逐渐进入关键阶段。水利部预计,今年汛期我国气象水文年景偏差,极端事件偏多,6月至8月,全国旱涝并重,北部洪涝重于南部,中部可能出现干旱。建议相关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媒体引导,提升官方信息传播效率。在暴雨相关事件中,相关部门应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利用媒体的力量来提升官方信息的传播效率、疏导舆论情绪,同时,相关部门应与媒体做好协调沟通,在保证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下,配合相关部门报道暴雨处置情况、官方通报回应信息等,令官方内容占据舆论主导地位,避免滋生谣言或出现极端负面情绪,扰乱舆论场。 二是关注网络舆论热点,提高舆论危机意识。有关部门面对谣言、灾难营销等负面衍生事件予以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借“7·20”特大暴雨事件恶意传播、营销现象,需快速介入处置,避免舆论关注度不断提升,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面对谣言事件时,相关部门需注重辟谣内容的可信度,可通过详实通报造谣过程、提供相关证据佐证等方式辟谣。 三是做好暴雨预报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气象部门应整合各类资源,借助应急管理部、水利部和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平台进行转发,并且广泛利用社会媒体进行传播,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和时效性,并加强对于5G新技术的应用,利用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覆盖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减少预警信息覆盖的盲区。 第五,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面对各类安全事故频发,各部门以及有关企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在水域周边、交通路口、周边水域、人员密集场所悬挂标语,设立预防溺水宣传板报、警示标牌等;依托各类媒体,剖析典型事故案例,讲解预防溺水知识和救援知识,广泛开展高频次、全覆盖预防溺水宣传教育;学校要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发放告知书等形式,组织全体学生和家长学习预防溺水知识,开展安全警示教育;节假日期间,采取发送短信、微信提示等方式,提醒学生和家长增强安全意识,特别是暑期定期提醒。 二是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全面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公众防范自救能力,针对火灾高发的地域、行业、场所,加大消防安全常识宣传普及力度;针对占比较高的火灾原因,住宅、宿舍等火灾高发场所,采取“以案说法”,提醒社会公众加强防范;针对城乡各类受众群体,丰富消防宣传载体形式,拓宽消防宣传覆盖范围;要针对火灾亡人上升的实际情况,加强火场逃生自救常识宣传,有效减少火灾伤亡。 三是加大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通过操作规程、安全规程、工艺指标、应急预案等有针对性的内容,做到每个人都清楚风险点以及处置措施和自救互救知识;企业要认真开展全面、系统的安全检查,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及时治理排除各项事故隐患。 张璟予 | 报告编辑
文章分类:
教育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