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热点舆情事件中短视频的情感传播研究【内容提要】短视频在热点舆情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热点舆情事件的“发酵池”和“策源地”。短视频的舆论影响力源自于视觉冲击力,而视觉冲击力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传播的过程。热点舆情事件中,短视频通过构建冲突框架、悲剧框架、道德情感框架,在联想机制、共情机制、共振机制的驱动下,实现情感的强化、扩散和极化。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舆情事件;短视频;情感框架;情感传播 “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不再具有凝聚共识的力量,成为被公众情绪支配的“道具”。人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情感倾向来相信哪些是事实,哪些不是事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谁能在网络上制造出情感爆点,谁就基本掌握了某一时段的话语主导权。而短视频在激活公众情感、实现社会情感流动等方面无疑是当下最好的工具,因而也成为众多热点舆情事件的第一推动力。一般认为,短视频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视觉冲击力只是一个感性的认识,相关产生机制并未得到很好的解释。笔者认为,视觉冲击力必定蕴含饱满的情感,或者说只有充分调动观者的情感,短视频才能获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个“视觉冲击力”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传播的过程。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以“短视频舆情”为主题,学界从其传播特征、演化分析、影响因素、引导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短视频舆情表现为多元化“精确获悉”、广域化“实时接受”、圈群化“增强互动”等传播特征。由于短视频的碎片化、非线性与裂变式传播方式,也易引发舆论失真、舆论情感暴力等问题。面对舆论极化行为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与治理策略。随着研究深入,短视频与情感的关系研究获得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较于静态图片,短视频更能唤起公众情感,具有“视听双通道”的短视频会强化情绪反应程度。短视频舆情中,“敏感议题为内核的冲突性画面更易激发公众情绪。”短视频中“负面情绪容易被唤醒、扩散及放大,展现出共振和循环的传播特征”,存在非理性化倾向。短视频舆情的非理性表达呈现出人物形象鲜明、背景音乐突出、标题党盛行等传播现状。上述研究表明在热点舆情事件中,短视频有唤起公众情感的倾象,初步揭示了短视频与情感传播的联系,但未对短视频如何唤起公众情感、其传播机制又是什么进行系统探讨。 因此,本研究根据蚁坊软件发布的 2018 年 1 月 5日-2022年6月10日间所列举的热点舆情事件,以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舆情事件进行整理,选出 20起热点舆情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案例的选取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短视频在热点舆情事件中作为核心要素推动事件的生成与发展;二是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且舆情热度较高;三是事件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性且网民情感表现明显。本文重点分析短视频在热点舆情事件中使用了何种情感框架及存在哪些情感传播机制,试图揭示其传播现象背后的传播规律。 二、短视频在热点舆情事件中的作用 (一)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 短视频受制于其自身的体裁限制,要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诉诸情感是较好的叙述策略,在视觉说服机制下,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动人,短视频成为情感表达的主要媒介。同时,短视频是由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声音符号构成的多模态影像文本,其情感传播过程是一个多模态符号协同配合的过程。相较于语言文字、静态图片,具备视听双通道的短视频可以全方位刺激人的感官神经,能够第一时间还原事件现场,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可观性和视觉冲击力,容易激活公众情绪。作为动态性、持续性的视觉信息,短视频能够容纳更多的事件信息,以视觉语言叙述事件,让受众深度沉浸其中,形成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作为事实证据的影像 短视频作为事实证据的潜在价值在热点舆情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网络寻求真相的呼声下,视频是否为公众呈现成为改变舆论走向、推进舆情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楼事件”中,网络质疑关键监控视频缺失、学校不让家属看监控视频等,因此视频在该事件中起到影响舆论走向的作用。短视频提供了舆情事件至关重要的记录,没有这些记录舆情事件将极大地丧失对受众的说服力。同时,在社会舆情事件中,短视频成为记录不法行为的有效媒介,充分利用视觉记录唤起公众对社会不公的道德义愤。短视频作为摄影媒介具有将视觉外观自动记录下来的功能,而这是其他传播形式无法做到的。 (三)作为舆情演化的动力 短视频之所以成为推动热点舆情事件演化的关键力量,一方面,它是热点舆情事件的“发酵池”和“策源地”。由于短视频发布门槛低,又能契合当下社会主流的碎片化、移动化、视觉化的阅读模式,再加上短视频相比语言文字、图片更具有现场感,易增强网民的信任感与参与感,因而能够推动舆情快速发酵和广泛传播,主导舆情事件的议程设置;另一方面,由于受时间限制,短视频发布者往往截取事件中极具冲突性的画面予以展示,忽略或故意模糊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导致舆情容易出现反转,公众情绪呈现出非理性化倾向,甚至出现情感极化。 三、短视频的情感框架建构 (一)冲突框架 冲突框架是视觉叙事的一种基础性框架形态,它主要借助某种叙事策略来完成,如制造对立。具体来说,短视频可以按照二元对立的编码方式直接呈现一种冲突景观,还可借由激活一定的文化意象间接表达一种冲突意象。冲突框架主要运用在权益抗争、反腐监督、道德丑闻等事件中。以短视频为核心,影像画面主要呈现出人物的对立、情节的冲突、事件的冲突等,激起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及对强势群体的不满。 热点舆情事件中,短视频构建的冲突框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件人物的对立冲突,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冲突、商家与消费者的冲突等,这些皆成为短视频冲突框架构成的重要元素。二是事件本身的争议性引发的冲突,如“望江民辅警施救跳河女孩失败事件”,有人质疑民警救援不及时,也有网友认为,在救援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民警们不仅对当事人进行了劝导也曾尝试下河救援,因此并不能苛责警方。 (二)悲剧框架 悲剧框架主要展示事件人物的悲惨遭遇,主要激发受众悲伤和愤怒的情感。短视频为了建构悲剧框架,多采用感官化叙事,以表层化、片面化、情绪化叙述为主,通过以情动人的叙事策略和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在有限时间中,突出和强化某些令人悲伤的细节,形成在场感个人化和悲剧感。相关热点舆情事件在悲剧框架的底层建构下,通过以情动人的策略,以弱势群体的悲惨遭遇感染公众,激活公众情感并形成一致心理。 (三)道德情感框架 道德情感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影响着人们的习惯和本能。一般来说,道德情感的产生主要受到社会现实的特殊情境刺激和内在道德机制约束的双重作用。在热点短视频舆情事件中,短视频的“图像刺激”致使公众产生诸如同情、愤怒、义愤等情感体验,人们“习惯性地按照内化的文本不假思索地参与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20起热点舆情事件中,大多数事件中的施暴方不仅涉及法律问题,还涉及道德伦理问题,因而极易激活公众的道德情感,如殴打老人、家暴、殴打妇女、泄愤报复社会等,其背后都有深层次的道德法则作为支撑。 四、短视频的情感传播机制 热点舆情事件中,短视频的情感传播既遵循着一般视觉语法规则,又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播逻辑。相较于静态图片,短视频的在场性、还原性、动态性决定了其独特的传播机制。 (一)联想机制下的情感强化 热点舆情事件中,短视频的情感传播不仅表现为受众情感的激活,也体现为在联想机制下情感获得持续强化的动力,以一种裂变式扩张推动着情感的发酵和强化。短视频作为一种动态的图像统管着人的情绪,其动力系统活动既遵从于相似性原则,又遵从着联系性原则。从图像刺激到图像联想,短视频一方面使不在场的事件得以逼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造成了不在场的“在场”,进而在想象力的驱动下,使人们的感受强化。热点舆情事件中,短视频要么以监控录像还原事件现场,要么以发布者亲历现场的视角拍摄,给人以强烈的在场感,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另一方面,个体情感的产生取决于在何种程度上相信自身内在的图像世界。因此,当短视频呈现的媒介图像与自身内在的图像世界高度一致时,人们的情感在联想机制的主导下会被唤起,并在反复的图像刺激下进一步强化。 (二)共情机制下的情感扩散 共情是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基础上产生同样的情感,且知道该情感源于他人。共情分为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前者是指“在没有任何情绪感染的情况下,理解他人脑中想法的能力”,而后者有一个情绪感染的过程,共情的产生离不开情境。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共情对象的看法以及对对方处境的判断都会影响共情的体验,而短视频正是通过构建情境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 首先,短视频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提供一个事件真实发生的情境,因而在时空框架上具有还原事件现场的能力。由于“真实可信”,因而极易实现情绪感染,实现观者的共情;其次,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共情对象的社会身份以及与共情主体是否属于群体内或群体外特征时,人们的共情反应会有差异。网络舆论场中,占据绝大多数的“弱势感”网民会天然同情弱者,迁怒强者。因此,短视频中如果事件呈现出“弱者”与“强者”的对立,同情的效应会呈现出一边倒态势;再次,短视频构建的情境中包含事件的因果关系也会对共情产生影响。 (三)共振机制下的情感极化 短视频作为一种影像文本,不仅具有表层意义,也具有含蓄意义,特别是文本之外的隐喻意义和象征意义。短视频的“图像刺激”只能产生短暂的情绪刺激,但这一刺激要改变受众的认知,进而转化为有倾向性的行动,影像文本的事实性内容及主题必须与当下社会的情感结构相契合,实现情感极化。 1、在短时间内抓取意义片段。从有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些片段可能是冲突的呈现、重大活动的记录,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结构和情感能量,凝缩了事件过程的决定性瞬间,也凝缩了公共议题的感知形式,更凝缩了当下社会的情感结构和集体无意识。 2、在框架内外构建情感张力。热点短视频舆情事件中,短视频在框架内以感官化叙述、不完整呈现聚焦社会冲突和现实矛盾,在框架外弱化个体因素、放大社会因素,与社会现实相勾连,从而实现具体事件的图像刺激与社会情感结构的共振。 五、结语 热点舆情事件中,短视频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具有更多制造情感爆点的潜能,这也是近年来以短视频为核心要素的热点舆情事件日趋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入研究发现,该类事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首先,该类事件不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演化过程,而是在情感的助推下形成了“情绪爆点”瞬间引爆,呈现出非理性化、情绪化、情感极化等特征;其次,情感属于认知的范畴,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记忆和行动。短视频唤起了公众的情感,形成了固定认知,反而难以接受事实真相,因而也造成了“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了事实”这一后真相时代的典型特征;再次,不同于静态图片的“图像-形象-主题”的舆论建构过程,短视频的舆论建构是在充分吸收视觉语法和短视频自身传播特性的基础上,以构建情感框架为主,并激活相应的情感传播机制。 本文转自《当代传播》2023年第4期 何 飞 汪宴卿——《后真相时代热点舆情事件中短视频的情感传播研究》 “豫教舆媒”是河南省教育新媒体暨舆情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围绕教育领域开展新媒体传播研究、热点舆情深度分析,提供年度新媒体白皮书、年度舆情总结报告、新媒体排行榜等,开展地方单位培训交流、新媒体学生作品大赛等活动,致力于提供专业学习平台、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期待“豫”见您! 办公电话:0371-22194588 投稿邮箱:hedanewmedia@163.com 宋玉涵|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