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点|AI 绘画时代新闻插画的创新、困境及反思摘要 继 AI 写作之后,AI 绘画成为目前 AI 技术与新闻业交融的新兴领域。以历时性视角考察,新闻插画经历了从手绘时代、计算机时代到 AI 时代的技术历史演进创新之路;以共时性视角考察,AI 绘画技术也为新闻插画生产带来表现手段、价值取向和主体性的多层次隐忧。AI 绘画技术的普及引发人机交互的衍生问题,应采用人机共在策略重建信任,推进科技向善。 【关键词】人工智能;AI 绘画;新闻插画;人机交互 2022 年,多家科技公司向公众开放了 AI 绘画应用,吸引了大量用户注册使用,AI 绘画技术的进步与同样以绘画作为表达形式的新闻插画业产生了碰撞。本文将梳理这一领域的机遇、创新与困境,并展开学理反思。 一 超模拟:新闻插画的技术创新路径 插画的英文单词 illustration,源于拉丁文 illustraio,为照亮之意,指插画不但可使文字意念变得更明确清晰,还会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新闻类插画是指由美术工作者通过绘制插图的方式,围绕新闻热点所创作出的美术产品,通常与媒体的版式设计结合紧密。新闻插画以更为直观的图像形式转译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同时满足了读者对新闻信息和对视觉艺术美的双重需求。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不同时代的新闻插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手绘时代的新闻插画 1821 年中国首幅新闻插画《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刊发在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一幅表现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插画,以单色线描的方式将人们祭祀痘神时用银钩吊人回旋转动的场面形象地记录下来。随着印刷业的发展,新闻插画因主题明确的特定表达,不需要文字解释就能进行内容交流的视觉传播方式而广受欢迎,后来新闻插画不仅服务于单篇报道,也诞生了插图类报纸期刊。19 世纪 40 年代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插图类期刊《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和插图类日报《每日图解》(The Daily Graphic)。手绘时代的新闻插画创作基于笔端纸面,创作工序较为复杂,有赖于新闻插画师深厚的美术功底,受纸质印刷术的限制,多以黑白线条的漫画式表现形式为主。 (二)计算机时代的新闻插画 随着计算机绘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Photoshop 等计算机绘图软件,以及手写板等数字绘画工具,完全替代手绘时代的纸笔有效模拟出画纸的纹路与肌理,以及蜡笔、钢笔、油画等笔触效果。伴随绘制软硬件革新而来的是新闻插画绘制工序的显著简化,手绘时代的起稿、描线等绘制工序复杂,且修改成本高,有时大部修改即意味着重画;计算机时代运用绘图软件绘制新闻插画,绘制工序简化,且能分图层回退,容易修改。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新闻插画业的广泛使用,以及电子排版技术的普及,新闻插画逐渐突破单篇报道配图“照亮文字”的定位,迈入“大众传播”领域的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范畴,现代新闻插画师像文字记者一样,运用视觉化的方式采集、设计、表达新闻信息,全程介入采编强化插画的信息传播功能。 (三)AI 时代的新闻插画 2022 年,各科技大厂纷纷推出 AI 绘画技术新产品,业内人士将这一年称为“AI 绘画元年”,目前主流的应用有 DALL、Stable Diffusion 和 Mid journey 等。AI 绘画主要指通过对抗神经网络 VQGANCLIP 进行文字语言和图像的关联学习,从而实现只通过一段文字或辅助参考图就能生成对应的图像的技术。用户通过输入描述词或参考图,指明希望创作的作品类型和主题、绘画风格或技巧,或特定镜头或摄影术语,AI 绘画产品就能通过文字理解作者的需求,从而生成相对应的绘画作品,所以目前常以专有名词 Text-to-Image(文本生成图像)来指称 AI 绘画技术。AI 绘画取得了两个技术方面的显著突破,一个是理解人类语言,另一个是创建图像的能力,结合后可以通过理解语言来创建图像。AI 绘画技术理解人类的语言的能力,打破了绘画技术的专业门槛,为图像化呈现人类的思想提供了便捷,为人类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而其创建图像的能力,将人类从传统绘画业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快速生产高质量图像,对新闻插画业界带来了冲击。 AI 绘画工具作为现象级产品的推出,为新闻插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首先,AI 绘画工具大大降低了插画师的工作量。手绘时代以及计算机绘画时代新闻插画的生产都依赖于插画师全程亲自使用纸笔或者电子软硬件绘制,工序多,耗时长。AI 绘画时代,只需输入描述词,AI 绘画工具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创作出插画作品,后期人工进行光影、透视细微调整即可完成创作。其次,AI绘画工具降低了业内沟通成本。在新闻业界,文字与美术作品生产分属不同的部门。为强化新闻重点,使新闻信息直观明了,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会新闻关键信息的效果,新闻插画师在工作过程中要与文字编辑沟通,在深入理解新闻文字作品的基础上将文字思维向图像表征进行转换。插画稿往往要在插画师和文字编辑间经历数轮修改,而 AI 绘画技术让这一沟通修改过程变得更容易,文字编辑和插画作者可共同商议改进提示词,通过AI 绘画工具快速生成的图片小样做灵感参考,促进达成一致。再次,AI绘画工具能协助插画师突破个人能力局限,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模仿古今中外所有的画风,甚至融合这些画风,画师可以借此来拓宽自己的技能界限。 二 AI 时代新闻插画发展的隐忧 (一)创作方式单一 :新闻插画意蕴的消失 新闻插画作为艺术化的新闻图像产品是吸引人们进一步了解新闻观点的催化剂,新闻插画的创作方式有别于以求美为要义的美术绘画作品,主要依托新闻插画师对新闻内涵的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凝练于视觉符号来准确体现新闻所要表达的涵义。新闻插画的真正功能不是在具体描绘的画面中,而是通过象征和隐喻等创作手法产生意境美。象征手法是通过人们熟悉易懂的事物或者符号来代替要表达的新闻意象,延伸了新闻主题的内涵,使得新闻主题内容更直观和通俗易懂。隐喻则是用人们较为熟悉的一种事物作为喻体暗喻新闻本体,使表象图像的涵义表达与隐性图像的涵义表达相重合,即画面形象与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吻合,含蓄地表达新闻主题。 对人类语言的理解是 AI 绘画技术的显著优势,但AI 和人类对语言的学习理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人类除了依据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语义背景,还依靠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经验来学习语言,不同语言符号对应着人脑与客观世界的各类联系,这些联系使得人类的语言学习在技能之上还蕴藏着文化和心理意涵。这是 AI 语言学习不能达到的高度,其无法运用饱含深意的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段,从所要表达的新闻内容和观点出发选取契合的绘画素材,风趣又精确地传达新闻内容,也无法把新闻主题内涵最终落实到视觉画面形象中去。 目前新闻插画意蕴的创造还需依靠插画师运用象征和隐喻等创作手法构思,然后向 AI 绘画工具输入描述词展开逐层描述,如将本体和喻体在描述词的不断输入中多次修正,以此实现共同创作。 (二)价值取向偏移 :新闻插画伦理的迷思 作为信息载体,新闻插画不是装饰图案和造型,也不是艺术家的美术作品,而是以信息传播为首要任务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插画必须尊崇新闻报道的基本价值准则,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智能泛用的时代,如何坚持新闻专业性、坚持价值引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AI 绘画作品生成的技术逻辑来自对数据库中已有海量绘画作品的模仿学习,数据库中的绘画作品大多是以“求美”为主要创作旨趣的美术绘画作品,AI 绘画技术应用自身无法超越数据库生成与新闻插画相适应的“求真”价值取向作品,无法做到以“新闻”与“信息”为核心,遵循尊重客观事实,也无法避免为了追求画面效果而将新闻报道进行低俗化、浅表化、碎片化图像呈现的倾向。另外,AI 绘画技术数据库以欧美国家画作为主,并以英文作为数据库标注语言,其庞大数据所对应的是西方的价值体系。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数据库内自我价值调适,可能给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使用者带来意识形态渗透风险。 传播行为具有导向性意义,对于使用 AI 绘画工具辅助创作的新闻插画师而言,技术的特质天然而不可避免地受到设计者、制造者的影响,西方社会研发的 AI 绘画技术不可能具有中国特色,新闻插画的价值导向有赖于新闻插画师的思辨认知能力,通过不断修改描述词,为AI 绘画的创作提供“标准”,发挥其作为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引领能力。 (三)模仿与创作 :新闻插画主体性的思考 虽然 AI 绘画技术的算法具有近乎无穷的复杂性,然而其基于对人类作品库的大规模模仿的生成逻辑是简单的,本质就是机器对人类已有画作的深度学习和模仿,虽然其生产效能远远高于人类,可以短时间内绘制出大量的作品,但创作出的作品充满标准化和同质化的技术倾向,缺少个体化的艺术创作经验。 新闻插画的创作有赖于插画师对新闻信息和绘画技能的综合碰撞带来的多重可能性,在对新闻内涵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作品的画面构图、色彩与笔触的艺术性表达唤起受众的共情。这个过程融合着插画师基于个体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生存体验,以及对历史、当下、未来等时空经验具身化的综合观照,对世界的感悟和认知。虽然这种综合性创作往往也与特定的文化语境相联系,遵循一定的表达范式,但其始终在与外界的交融中产生新的碰撞,激发着新事物、新视角的出现。这种个体化、创造性的画作生成逻辑与 AI 绘画基于既定的、可穷尽的封闭系统的模仿生成不同。 技术哲学趋向认为,技术是一种实践、一个系统、一种媒介以及一种催化剂,它包括了组织、程序、象征等。AI 绘画技术的发展大大减少了新闻插画的工作量,拓展了新闻插画创作的维度,但作为标准化和同质化的技术文化,要警惕技术制造的“框架”禁锢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动摇绘画的主体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警告说,技术时代的人类以一种特别显眼的方式被促逼入解蔽之中了。 三 从主客二分到人机共在: AI 绘画技术的走向与省思 AI 绘画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展,但如果我们对照 AGI 无限任务、自主性、价值系统的实现标准就会发现,它还不太符合要求。人们期待一个更趋于完美的 AI 绘画技术形态,虽然目前还无法预测其具体的、表象的形态,但我们可在一定的范式内对其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展开思考。 媒介技术迈入 AI 时代已与工业时代的媒介机器有了天壤之别,无论在内容生产还是传播环节都显现了其独特的价值。若继续循沿柏拉图主客体二元论的传统视角将人与技术的关系视为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不但难以跳出传统人机关系的认知窠臼,也会对 AI 技术的特性产生误解。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领域的“物质转向”思潮指出技术不是一个“死”的物,而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这个全新的思考角度为审视技术与人、世界关系中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角度,标志着人与技术的关系脱离主客体二元论的传统模式,开始迈向双向调适。“物质转向”思潮的代表法国思想家拉图尔主张授予非人(Non-humans)以行动者的角色,把人类因素与非人因素平等地视为行动者,并指出“人相对于非人的因素来说并没有绝对支配性的中心地位,在某些情况下,非人或物也有可能在行动者网络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伴随AI 技术的提升,人们对主客体的认知逐渐脱离功能主义的媒介观层面,从人与技术的互补性转向“同构性”,自此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无机的交互逐步迈向有机的共生。人和技术之间会逐渐变为相互的委托者、延伸者和赋能者,双方在改造世界的途径中不再是主客二分,而是主体共在。这一范式的转变意味着主客体二元论边界的突破,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为人、技术和机器等人造物,包括 AI 绘画技术这样的 AIGC 应用,赋予认识论上的平等地位,将生物生命(在这里主要是人)、数字生命、机器生命均列入生命主体类型。 AI 绘画技术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性技术,采用功能主义的视角既会限制技术的可能性,也会阻滞人类最终的解放。人机共在作为长期解决方案,不但有助于在 AI 时代消解不必要的伦理争辩,也能有效避免人类主体危机的发生,人机共在、共为主体等认知将会推动技术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四 结语:“信任”的种植 AI 绘画技术对数据的占有远超人类个体,具备超出人类视野的效力和创造力,由此也带来了“代替或参与人决策”的可能性。一方面,这被认为是“强 AI”的技术特征,“AI 就是使自身能够做那些心灵可以做的事”。另一方面,人们将技术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当作可能的风险,对其产生了不信任危机。基于这种思想的分歧,“信任”的种植应该回到人类本体和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信任”建设应该伴随 AI 绘画技术未来的成长。如果人类自身认可 AI 绘画技术数据的来源,以及数据处理决策背后的推理逻辑等,就不应该把对技术的担忧简单归因。随着人类对技术的认知转型逐渐达成了从主客二分到人机共在的新社会共识,我们无需先验地选择一个对技术“肯定或否定”的立场,而是应该多一分“信任”,营造更友好的技术使用环境,对技术的“应然性”问题给予更多包容和理解,从而为新事物、新技术提供一个创新的保护空间,最终实现“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理想的栖居之地”。 本文转自《青年记者》2023年10月上张翎、周小普——《AI 绘画时代新闻插画的创新、困境及反思》 李婧雯|编辑
文章分类:
学术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