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新媒体暨舆情研究中心

盗猎、狂欢与互动: 鬼畜视频的传播心理研究

作者:燕耀  徐金丹


摘要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背景下,鬼畜视频以全新的制作方式打破了传统视频的修辞、叙事、逻辑等惯用手法,为个体带来新奇的视觉体验,从而受到了青年观众的追捧并成为一种流行的亚文化景观。 鬼畜视频对经典文本的挪用和拼贴、加冕与脱冕显示了青年的个体存在,互动则建构了亚文化群体的集体认同。 盗猎、狂欢与互动共同构成了鬼畜的传播心理机制。

【关键词】鬼畜视频; 文本盗猎; 角色降格; 加冕与脱冕; 互动仪式


新媒介时代,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媒介的转变隐喻着不同的文化,它背后呈现的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 鬼畜视频作为网络亚文化中全新的视频文本,依托各类专业的剪辑软件以及bilibili(以下称为B站)网站,在制作的特点以及传播中所蕴藏的亚文化心理都显示出个性鲜明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研究鬼畜视频的文本特征以及传播心理,对理解中国亚文化现象和发现亚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十分重要。

1

鬼畜视频的源起

“鬼畜”是一个日文直译词汇,原指佛教中六道沦落饿鬼道和畜生道并称简略之后所形成的词语。 在佛教世界里,“鬼畜”指的是“身语心业皆不清净者”,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画面高度重复、配乐富有魔性类视频的代名词。 中国的鬼畜视频最早起源于2008年,日本的鬼畜视频《最终鬼畜蓝蓝路》被搬运到中国后迅速引起了青年网民的关注。 经过10余年的发展,B站依据其独特的风格将鬼畜视频分为4种类型,即音MAD、鬼畜调教、人力VOCALOID以及鬼畜剧场,这4类鬼畜视频都以自身独特的视频文本特点吸引着二次元用户的注意力。

2

鬼畜视频内容生产特点

作为一种典型的视频文本,鬼畜在画面、音乐、字幕元素上都呈现出与传统视频不同的叙事法则。 画面的高度重复性、音乐的节奏性和字幕的押韵性,都显示出拒绝高深莫测的、线性的叙事逻辑,以打破传统视频宏大的叙事,彰显个人的情趣偏好和奇异幻想来达到解构经典的快感,营造狂欢化氛围,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画面音乐:重复性、节奏性

鬼畜视频制作的最大特点是画面的高度重复性,例如,在鬼畜作品《我的洗发水》中,作品对成龙的话语进行音译,“Duang”的发音以及成龙相应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画面的重复,不仅能起到配合视频转场的作用,也能带来洗脑的视觉效果。 在《全明星Rap》中,“跟我一起,搞搞比利,搞完比利搞大林”的配乐以及画面的配合同样也起到了转场和诙谐的作用。 鬼畜画面的重复频率超过了传统视频画面一秒一次的频率,这导致视觉系统不能详细地对每个画面进行解码,从而个体就会有各种张力来进行视觉修正。 学者阿恩海姆认为任何视觉新奇异样的效果都在于最简单的图形,诚然鬼畜视频的画面就是对最为简单的图形进行高度的重复,从而为个体带来视觉刺激。

鬼畜视频文本中的音乐与以往传统视频中渲染环境气氛的基本功能不同,它能够通过画面的剪辑与音乐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鬼畜视频的反复循环和契合画面节奏的配乐让用户进入一种类似于“着魔”状态。 一般视频的配乐是一节四拍,标准化的节奏让人感到朗朗上口并且获得轻松的状态,鬼畜视频的制作将这种特点发挥到极致。 例如在B站上,鬼畜作品《你从未看过的家有儿女》体现出画面的重复性和音乐的节奏性,创作者对该电视剧人物的动作、声音进行串联,显示了画面的高度重复、碎片化的剪辑方式、聚集人物面部表情、音乐富有节奏感等特点,形成了以表情和肢体为主、语气和文字为辅的图像拼贴。

字幕:押韵性、多义性

鬼畜视频的字幕元素有别于传统视频文本中的提示性作用,罗兰·巴特提出文字存在的言语对图像具有两种作用:锚定和中继作用。 传统视频文本中的字幕更多是以旁白的形式出现,发挥的是文字的中继功能,而鬼畜视频中的字幕则拓展了这一法则,字幕不仅具有提示性作用,甚至对于画面的组合和受众主观体验都有深刻的影响。

鬼畜视频的字幕与画面之间的配合使个体能够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字幕的押韵性使画面的逻辑性与字幕原本的提示性作用减弱,此时视频画面的演进不再是传统视频中依靠画面的逻辑性进行,而是以字幕的押韵递进。 在鬼畜视频《最强法海》的字幕中,“春眠不觉晓,我看你往哪儿跑! 夜来风雨声,这样的法术还死撑! ”等就是通过字幕的押韵性进行画面的递进。 此外,字幕的多义性与画面的配合也是一大特点,直接通过音译或谐音来激发用户的想象力,鬼畜视频的字幕法则增强文本娱乐程度和文本张力。 2020年,B站UP主伊丽莎白鼠通过对马保国的视频拼贴剪辑,制作出《武林高手》,在该视频中字幕的提示性作用被削弱,字幕谐音翻译引发了全网狂欢,如“发生肾么事了”“耗子尾汁”“化了鸡儿”等词汇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词。 B站的鬼畜视频中音译是常见的手法,字幕以谐音翻译产生字幕的多义性能勾起用户的想象力,创作者以特殊符号代替本身粗鄙的言辞,甚至还以电音、语气词等类型出现,这些字幕本身不存在逻辑关联,但在视觉文本中的互动却能够让个体产生联想。 鬼畜的图文之间的配合不能被割裂开,一旦缺少字幕的配合,内容的娱乐效果就会大大减弱,画面的连贯性也会受到影响。

在鬼畜视频中,画面、音乐和字幕之间的相互配合都是为了达到剪辑效果而进行的,因此绝大多数鬼畜并不具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叙事特征,而只是单纯为了达到诙谐、恶搞的效果。画面和音乐的组合并不是为了进行叙事,因而个体对内容的理解便不会产生认知上的一致,即个体不会理解内容本身的意义,这会导致调用“非可利用性基模”进行内容处理,从而为受众带来新奇感。B站鬼畜区的视频依靠新奇的剪辑手法凸显了概略与迷狂的视觉价值。程序与空间的解放不同于线性的叙事和严密的逻辑,概略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追求个性的受众提供不同视觉体验,激发受众的深层次心理需求,而迷狂是对个体想象力和灵感的宣泄。

通过以上对鬼畜内容制作的深入分析还能得出一个启示,即在传统的视觉文本桎梏于以叙事、修辞、蒙太奇等手法进行创作时,鬼畜视频创作却能够以别样的手法吸引青年群体的注意力,甚至它现在已经从B站走向各类视频客户端,并且受到了B站以外的人群关注。这也证明了鬼畜视频的创作手法为视觉文化的创新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

3

鬼畜视频的传播心理

在鬼畜视频中,鬼畜创作者的素材择取契合了詹金斯的文本盗猎理论,即以一种更加主动的姿态进行内容挪用和拼贴;狂欢是创作者与鬼畜文化爱好者的全民参与,以脱冕和加冕显示个体意志的存在;互动则实现亚文化群体情感的营造和对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因此盗猎、狂欢和互动的心理共同贯穿整个鬼畜文化的传播机制中。

文本盗猎:鬼畜视频的生产手段

B站的鬼畜区几乎所有的视频都是以文本盗猎的形式获得。文本盗猎既是鬼畜视频生产手段,也是鬼畜视频生产的本质。在新媒介时代,用户早已不是法兰克福学派言说的精神控制、迷失自我的所谓“白痴观众”,相反,这群用户拥有强大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重塑现实文化的能力。创作者在网络这片原野上随意掠夺,挪用符合自我口味的素材,前进或撤退地进行文本玩弄。纵观B站鬼畜视频,挪用、拼贴是常见的一种手法。拼贴最早源于19世纪时期的绘画艺术,后来这种手法广泛运用于现代视觉文化领域,制作者通过完全挪用或混合挪用,在原有的素材中抽取部分元素然后进行新的编码,从而打破原有的语境获得新的秩序意义。以挪用与拼贴手法制作视频来重塑经典只是表象,实质是亚文化群体情绪宣泄和对身体规训短暂逃避的方式。鬼畜视频创作者如同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都描述的那样,他们拥有凌驾于表演之上的权威或是狄更斯和其他连载作者的读书群,这些读者能够为小说文本献计献策。创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盗猎”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不在于盗猎者的身份。在众多的鬼畜视频中,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中贯穿了对经典的怀旧、审丑与身体消费等心理因素。

经典回溯:唤醒青年

的集体记忆

B站“鬼畜剧场”中的视频作品是通过对电视时代热播的电视剧、广告、电影等片段进行的再创作,用对经典的回溯唤起青年的集体记忆。如以《三国演义》的部分场景进行挪用剪辑而成的《诸葛亮大战王司徒》《三国最强武将天下有谁敢杀我?》,以《西游记》为题材制作而成的《娘》《唐潮大雷音寺》《送你上西天》等,以及《把广告词串在一起会发生什么》《请不要在广告里插播电视剧》为代表的广告题材等,通过对这些经典的鬼畜视频梳理,便可以大致勾勒出其制作者成长的年代是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时代。事实上,那一时期的热播电视剧以及反复播放的广告确实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暗示着鬼畜视觉符码与时代的媒介记忆相关。时隔多年以后,在新媒介时代下记忆中的广告、经典电视剧、动画等被鬼畜视频作为切入口,以重构经典人物关系、二次创作视频文本等方式重启,经典又再次以全新姿态映入观众眼帘,勾起了亚文化群体的怀旧情绪。从本质上看,回溯式鬼畜视频是以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介入社会现实。在青年群体集体追捧下,鬼畜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背后所折射的是亚文化群体的文化姿态,这也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时代亚文化群体表达文化旨趣的新方式。

审丑与身体消费:创作者

的深层心理因素

在鬼畜文化中,审丑心理在如今也成为流行现象的内在驱动力。鬼畜视频的审丑心理特点清晰可见。审丑和审美本是一种相对立的哲学范畴,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对于美的塑造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以身高、脸型等部位的一致化作为标准的审美规范,在长期的媒介人物塑造中,现代人已经感到对审美同质化的厌倦。当下青年对于审丑的围观和再现,不仅符合他们反抗的心理,也是对审美同质化的嘲讽。在一定程度上,审丑心理也暗示着对于脱离现实的人物形象进行的审美降格。视频创作者一边通过审丑实现对现实的批判,一边在网络空间上演着仪式狂欢,模仿、嘲弄对象的同时释放现实中的不满情绪。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经典文本的幽默化的解构之外,鬼畜视频在其图像、字幕以及配乐等方面还体现出了身体消费的特点和实现感官快感的追求。在《鬼畜全明星》中,部分旁白话语含有对于身体的描述。《马老师传授辟邪剑法》中,对于身体的描述有很多地方,如“折鞭”“窝里斗”“坏了”等词汇,粗鄙的话语表达与生理暗示使观看者能够在虚拟空间享受着跨越禁区的快乐。鬼畜视频的制作者通常对身体进行夸张描述,从而产生世俗化的审美意识,这种视觉上的刺激,由现实中的禁忌到视觉文化中的身体消费,让观看者获得人的本能所要体验的快感。正如学者高宣扬认为的那样:“在身体和性的快感中,自然地隐含着与精神心灵方面的审美意识、情感及感受的内在关系。审美的生存必须以身体、感官和性的方面的审美快感满足作为基础,并将身体和性的审美欲望及其快感满足同思想、精神和语言方面的审美活动联系在一起。”

视觉狂欢:青年个体存在的彰显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直接来源于西方悠久的狂欢节习俗,在他看来,狂欢就是全民都作为一种平等自由的参与主体。在鬼畜视频营造的狂欢中,体现出了亚文化群体集体参与的全民性与平等性,通过加冕与脱冕显示出仪式性。鬼畜文化是对主导的流行文化的消解和权威的去中心化,形成巴赫金笔下的“第二种生活”,人们能够摒弃繁文缛节的束缚,尽情地在自己建构的狂欢广场狂欢,以显示出他们的反抗精神。巴赫金还认为插科打诨和冒渎不敬的粗鄙之语也是狂欢节的一大特征,这在鬼畜亚文化现象上也有所体现。通过文本挪用重新拼贴的画面并辅之以粗鄙的话语,这种对粗鄙、冒渎不敬之词的使用鲜明体现在大量的鬼畜视频制作和传播中。此外,在鬼畜亚文化中也存在一种相对性,即主张一切都有一种发笑的相对性,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脱冕与加冕、审丑与审美、严肃与快乐、伟岸与渺小等范畴进行的互相转换也确实存在于鬼畜亚文化之中。

鬼畜亚文化流行在于媒介本身能够作为亚文化群体宣示主权存在的工具。一方面,传播权利的再分配,受众被动论的观点被打破,用户可以利用媒介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正如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指出的那样:“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暂时不再相互疏远,人回到了自身,并在人们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人。”另一方面,媒介的数字化、虚拟性等特点能够搭建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里构建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亲昵关系从而距离感消失,实现共享话语的平等参与。鬼畜亚文化中的仪式性是通过加冕和脱冕实现的,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指出,在西方的狂欢节上加冕是对小丑、平民或者傻瓜等卑贱人物地位进行升级,小丑被加冕成国王并受到人们的尊崇,国王通过脱冕被变为小丑,尊贵的身份和卑贱的身份相互转换,人们在狂欢节里粉饰自己并饰演不同角色,这样的形式能够使人们远离中心化的现实世界。从根本上来说,脱冕和加冕所蕴藏的是对权威的消解和个体意志的彰显,受众通过弹幕和评论对鬼畜视频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彰显自我存在,这是一种对视频本身意义的脱冕,另外在创作中对知名人士的角色降格也是一种对人物角色的脱冕,并将这种脱冕视为一种与现实社会建构起来的各种规则进行抵抗的手段,年轻人其实期望自己成为一种能够改变现实秩序的强大力量,渴望短暂逃离现实世界所建立起来的原则、规范以及话语。

角色降格是创作者对社会知名人士的身份降低,形成人物形象的巨大反差,从而化严肃为娱乐、变神圣为世俗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角色降格是仪式化的,通过对客观人物进行降格,营造出主体感官的冲突性从而达成相互理解,因此角色降格成为亚文化群体反规训的常用策略。在鬼畜视频文本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题材,官方的、民间的、严肃的素材都能成为亚文化青年制作鬼畜视频的对象。著名钢琴家郎朗弹钢琴的视频被制作为《郎朗上头》,他的形象在鬼畜视频中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弹钢琴的手上动作和面部表情等肢体动作的反复重复,加上魔性的音乐以及创作者发挥个人想象进行内容的拼贴,郎朗钢琴家的身份被降格。雷军的蹩脚英语、成龙代言的洗发水、罗翔的在线说法等也都是角色降格的典型案例。

现实社会中各种习俗道德、法律规范,无不在进行着对个体规训和管制。从本质上而言,人在社会中不可能独立于既有规范的约束,人的身体就是一种特殊驯顺的肉体,媒介技术及其特点可以让年轻人超越来自现实的规训,脱离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制度的约束,对于能够表达个性的内容进行重新塑造,他们从被动中解放出来,获得主观性体验,实现身体塑造自由。亚文化青年总是以尖刻而轻慢的幽默来攻击、恶搞主导的流行文化,正如巴赫金的《谈诗歌》中所说:“怪诞风格的本质就是现实的各种异类因素的奇妙混合,就是打破世界通常的秩序和结构,就是形象的自由幻想性和‘热情与嘲讽交替’。”

互动仪式: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

在鬼畜视频的传播机制中,除了创作者的文本盗猎和主动性加冕与脱冕之外,互动仪式链的建构是鬼畜视频传播的核心环节。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指出,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通过持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形成互动仪式连,从而获得与认知符号一致的成员身份感和情感能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被赋权的用户广泛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并且通过发送弹幕进行情感互动,随之形成一种超越本身的参与式文化。

从发弹幕的过程来看,发弹幕的行为本身是对该文化的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鬼畜视频作为弹幕视频的一种,也是最能诱发用户进行弹幕评论的视频类型,各种弹幕评论能够形成弹幕广场并为亚文化群体带来全网狂欢的审美境界与观众同时在场的陪伴感。网络社区用户出自共同的审美情趣,聚集在一起,通过发弹幕构建圈层区隔,对特定符号话语不理解的人将会被排除在外,如弹幕上的“耗子尾汁”“我大意了啊”等词汇能够与圈外人相区隔,这种弹幕能够产生用户间的情感连带,进而实现用户间情感能量的交换,增强对亚文化群体的集体认同。从发弹幕的结果来看,鬼畜视频的传播效果最终以观众发送的铺天盖地的、富有想象力的弹幕显示出来,如“前方高能预警”“啊啊啊啊啊啊”等话语营造出狂欢节的节日氛围,在虚拟的狂欢广场尽情地打闹、嬉戏。

4

结语

鬼畜现象所折射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鬼畜的制作手法上看,盗猎的价值在于鬼畜视频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多轨压缩、碎片剪辑等调动了能够为用户带来灵感和快感的“非可利用性基模”,打破了传统视觉文化中对叙事进行宏大的、线性的叙事观念,从而为用户带来了精妙绝伦的视觉奇观。狂欢则体现在鬼畜视频文本是创作者高度的主观性活动,显示了传播权力的再次分配、理性主义向人本主义的回归,进而迅速消解传统的传播信息论,受众主动性、自主性得到空前的发挥和关注。其次,从鬼畜的传播上看,互动仪式是传播中的关键因素,鬼畜视频通过相互关注焦点增加了用户间的情感能量,进而强化亚文化群体的集体认同。最后,鬼畜作为亚文化一种具体形式,从本质上而言,反映的是亚文化群体对现实规训的反抗,也可以被视作亚文化群体情绪的表达。

鬼畜视频的创作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仪式活动,它能调动观众的高度投入,最终在观众强大的传播力推动下成为全网备受关注的焦点。鬼畜现象值得人们关注,对于鬼畜现象所反映出的社会心理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鬼畜的传播心理特点也能够有力地阐释当下很多网络现象,因此探析鬼畜制作中所体现的心理特征,对于认识鬼畜亚文化传播的心理动机,研究亚文化传播机制,以及引导亚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转自《当代电视》2021年第6期燕耀、徐金丹——《盗猎、狂欢与互动:鬼畜视频的传播心理研究》


“豫教舆媒”是河南省教育新媒体暨舆情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围绕教育领域开展新媒体传播研究、热点舆情深度分析,提供年度新媒体白皮书、年度舆情总结报告、新媒体排行榜等,开展地方单位培训交流、新媒体学生作品大赛等活动,致力于提供专业学习平台、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期待“豫”见您!
办公电话:0371-23150001
投稿邮箱:yjym2018@163.com


编辑 | 唐文笑

首页      中心概况      新媒报告       学术视点    教育舆情    留言板
河南省开封市  
hedanewmedia@163.com
0371-2219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