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传播: 央视春晚的多模态感知与情感体验【内容摘要】央视春晚在2022年首次推出的竖屏传播,有效地提升了互联网移动用户的观感体验,实现了传统电视端“大屏”与互联网移动端“小屏”的互动交融与同播共享。央视春晚的竖屏传播,从内容、媒介、受众这三个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全方位构建了影像模态的情感交互、声音模态的私密超越、文字模态的互动共享,开创了互联网移动用户对央视春晚多模态叙事的全新感知与情感体验。 【关键词】竖屏传播; 央视春晚; 多模态感知; 情感体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首次推出了“竖屏春晚”。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使用竖屏观看模式已经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习惯。央视的“竖屏春晚”通过设置专门的竖屏机位和导播台,部署高清、4K新媒体信号进行现场混合制作,实现了央视春晚的轻量化“跨屏”直播。除夕当晚,有超过1.2 亿人在春晚微信视频号观看“竖屏春晚”,共享央视春晚这一文化盛宴,直播间点赞数超过3.5亿次,总评论数超过919万次,总转发数超过551万次。电视端横屏春晚与移动端竖屏春晚的共同播出,实现了“大屏”与“小屏”的互动交融,既能够让那些与家人共享阖家团圆时刻的观众在电视端“大屏”观看春晚,也可以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和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有机会在互联网移动端“小屏”观看春晚,在新春佳节之际与万千网友进行“云互动”。如果说电视端的横屏春晚是通过“大屏”连接了家人的亲情,那么互联网移动端的竖屏春晚则是通过“小屏”联通了亿万网络用户的另一番狂欢,这也凸显了央视春晚基于网络时空“讲好中国故事”、全民共团圆的时代意义。 1 竖屏传播的多模态交融与共享 模态是“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在内的话语交流所必需的媒介和通道”,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文字模态等交际模态。在社会发展和“集体记忆”日益走向复杂化的今天,单一媒介模态难以实现意义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完整接续。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 Maurice Halbwachs) 的“集体记忆”理论认为,社会需要通过建构集体记忆,给“过去”赋予一种无可比拟的魅力,让那些美好尘封在记忆的谷仓里。随着媒体的深度交融,各种模态都参与到了信息传播中,在拼接、互动与交融的过程中共同搭建出表意复杂的叙事时空,承担起传递意义和接续“集体记忆”文化的使命,“集体记忆”被重构得更加丰富而完整。而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进行交际过程的多模态话语,相比于传统的单模态话语,更加适用于囊括了图像、声音、文字等不同模态的多媒体内容,尤其是对电视和互联网这两大视听综合媒体的内容而言,其在媒体日益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媒介装置中的呈现端口,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性“面板”,而是作为一个独特的“技术装置”作用于整个信息系统,并深刻影响着信息内容的呈现方式。而这个“呈现端口”的画幅宽高比,构建了承载信息内容的“画布”比例,影响着信息系统的整体意义和接收者对其的解码方式。早期的电视机屏幕、电影银屏和电脑屏幕的画幅宽高比通常为4:3,后来不断演变为16:9、5.55:3 和7:3等比例,皆为宽度大于高度,而手机竖屏首次开创了9:16的画幅宽高比。竖屏视频能够在用户单手持手机时,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解决了在竖屏模式下横屏视频的屏幕留白以及用户需要将手机横向转屏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手机用户的使用观感体验。竖屏并不是对横屏的简单裁剪或角度变换,而是一种全新的影像呈现方式。央视春晚的竖屏版通过专业设置进行竖屏拍摄传播,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横屏画面的独特构图与景别,让受众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看春晚、体验盛宴。通过画面、声音以及文字表达的综合呈现,真正实现了视觉、听觉、文字三种模态的相互交融与共享。在多模态话语的交织与潜移默化的传播熏染中展演时代变迁、传承优秀文化、塑造家国情怀,在沉浸于修辞意象的同时,激活“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将全世界华夏儿女联结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是对央视春晚这一在特定时刻启动的文化展演形态的延续和创新。 2 视觉交互:影像模态的情感传播 (一) 视觉凸现与隐喻构建 “视觉凸现”是现代图像传播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视觉感知体验。获得了“视觉凸现”特权地位的影像,会对公众的视觉造成强烈的冲击。竖屏版影像传播对于视觉语法构图意义中的视觉凸显相较横屏版影像传播可以提供更好的保障。根据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理论,图像整体布局的构图意义主要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个要素体现。信息值是指图像中处于不同位置( 包括上下、左右、中心与边缘) 的元素所具有的独特表征意义,例如中心位置与边缘位置分别代表着“主要”与“次要”。显著性是指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或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以及设置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或色彩鲜明度的不同等来实现。在 2022 年央视春晚竖屏版的舞蹈诗剧节目《只此青绿》中,图像的信息值和显著性两大要素充分体现了视觉语法的构图意义。构图元素的方向排序构成视觉文本的隐蔽框架,引导着人们的认知秩序。女主角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在做“青绿腰”这一高难度动作时,竖屏版的拍摄镜头将其精准对标并放大于竖屏画面的中心位置,使观众的注意力聚焦于《千里江山图》中“险峰”这一意象,在“陡峭山峰”带来的视觉冲击中感受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宏。青绿的锋利眉眼、绛唇高髻与叠搭衣袖映射了《千里江山图》中的清风叠嶂,服饰色彩则提取了画中的头青与石绿。竖屏版着重展现画面排置的细节,抛去了其他干扰性元素,通过放大对比领舞孟庆旸与其他舞者在竖屏画面中的相对尺寸和前后站位,凸显了青绿的面部妆容和神态、服饰的色彩和纹理等细节。竖屏版影像通过青绿这一形象的“视觉凸现”,带领观众走进这幅“活起来”的青山绿水画,在感受由层峦起伏的群山与烟波浩渺的江河所构成的北宋江南美景带来的浩荡与震撼中,对幽静雅致而又不失大气磅礴的北宋文明产生跨越时代的深切情感。 竖屏拍摄模式在空间维度上对信息价值与显著性的把握,实现了对影像受众在认知秩序上的引导与搭建,赋予影像模态独特的表征意义,在更深层次上达成了“视觉凸现”的影像体验表现。“视觉凸现”通过凝聚观众的视线传递浓烈的人物情绪与深厚的精神内涵,完成跨越时空的象征意义建构,并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解读空间。 在视觉叙事的再现图像中,影像的隐喻构建亦迸发出别样的情韵和意味。隐喻的概念本属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范畴,是一种修辞过程。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的概念推演至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上,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独有的事情,可延伸到被称为比喻性的、诗意的、多彩的、新奇的思维范畴。图像多模态隐喻的实质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隐喻映射。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反映了图像参与者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克瑞斯和勒文将视觉图像分为叙事再现图像和概念再现图像,叙事再现指的是图像中动作的发出者与指向者之间构成矢量,以再现图像参与者的动作或事件的变化; 概念再现指的是图像参与者没有发出动作,因此没有构成矢量。2022 年央视春晚的创意舞蹈节目《金面》中出现了大量的叙事再现影像。该节目从三星堆文明中汲取灵感,采用“CG 设计制作 + 光学动作捕捉技术”,讲述了“穿越”到古蜀的女主角与变幻为人形的“青铜大立人”之间浪漫而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节目中多次出现女舞者与男舞者深情对望与相拥的画面,在动作过程中,女舞者与男舞者之间形成斜线、构成矢量,观众随之产生相应的心灵律动。经由多个特写、近景镜头对舞者表情和动作细节的放大,央视春晚竖屏版更直接、更近距离地向观众展示了两位舞者之间的目光与肢体互动,让观众深度沉浸于节目巧妙的叙事语境中,仿佛穿梭到唯美而浪漫的古蜀世界,与两位主人公同呼吸、共舞蹈。在两位主人公的动作变化中,就此渐次建构出多模态隐喻。该节目以“男女舞者对爱情的探索”为喻体,隐喻生成充满动感性,映射“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赋予了古蜀文明深切的象征意义,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女主角与“青铜大立人”之间浓烈的爱情以及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寻觅与追求,潜移默化中与底蕴深厚、延绵不断的古蜀文明产生精神共振与情感共鸣。 隐喻最突出的一个效果在于用极易理解与产生深刻印象的部分替代整体感知,在竖屏央视春晚中则表现为“个人—集体”的认知构建过程,以便使宏观的国家意志更易被微观个体所感知与认同,而经由竖屏版视频对于个体之间情感构建时的细节放大,个体意愿到集体意志的认知框架则更易在观众的脑海中构建。 (二) 视觉索取与心理交互 根据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理论,视觉交互意义由接触、社会距离、视点、情态四个要素构建起来。视觉语法的交互意义指的是图像观看者与交互图像中呈现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呈现的图像提示图像观看者应采取怎样的交互态度。视觉接触分为“索取” 和“提供”。在视觉“索取”中图像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视觉接触与图像观看者建立想象中的关系。在2022年央视春晚的歌曲节目《时代感》中,三位表演者多次与屏幕前的观众进行目光接触,试图将迎接新春时的欢乐情绪传递给观众。然而,在横屏春晚中,由于左右两侧数量繁多的伴舞与杂乱的舞台背景的影响,即使是聚焦于表演者面部的大特写镜头也不能明显地展现出表演者对观众的视觉“索取”。但在竖屏春晚中,聚焦于表演者面部神态的大特写镜头不再受其他元素的干扰,表演者的面部微表情被无限放大,甚至表演者的目光中流露出的情绪都可以透过手机屏幕跃然而出,因而表演者对观众的视觉“索取”能够被观众轻松捕获。央视春晚竖屏版将表演者对观众的视觉“索取”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深化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相互“凝视”与“被凝视”的视觉接触,增强了观众的情景代入感和互动参与感,让手机屏幕前的观众仿佛进入与表演者的视频通话中,与表演者产生深切的情感交流与共鸣。在与表演者近距离的目光接触中,观众能够更加强烈地体会到表演者营造出的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以及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惬意抒发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在亲密的距离下呈现的视觉图像亦可以通过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镜头距离远近,建立与观看者心理上的远近交互关系。镜头距离可根据取景大小分为四类: 特写,即个人近距离,观众能看到图像参与者的头和肩部; 近景,即个人远距离,观众能看到图像参与者腰以上的部位; 中景,即社会近距离,观众能看到图像参与者的全身; 远景,即社会远距离,观众能看到图像参与者的全身及周围的空间。相比于横屏春晚,竖屏春晚更善于通过缩短镜头上的物理距离来拉近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央视春晚竖屏版通过对画面景别与社会距离的把控构建了竖屏影像模态的互动意义。竖屏影像虽然弱化了远景的宏大叙事能力,但窄化视角更能突出展现被摄主体的动作与神态,赋予了拍摄镜头更加强烈的情绪感。为此研究,本文使用 ELAN软件对2022年央视春晚的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竖屏版和横屏版中的镜头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如表 1 和表 2 所示。 从两个表的数据呈现可以看出,在央视春晚竖屏版中,《忆江南》特写镜头的总标注时长和标注时长百分比大于远景镜头,而在横屏版中则相反,并且竖屏版中该节目特写镜头的五项数据全部大于横屏版。从画面镜头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在竖屏春晚中,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物理距离更加亲密,这更能引发观众对表演者心理上的接近感以及两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在亲密距离带来的心理接近感的指引下,手机屏幕前的观众仿佛进入了《富春山居图》的画中世界,与表演者同游那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的江南水乡,与行者、樵夫、渔父和读书人共享在登山浮水与吟唱名篇时的陶醉之情,感受到恬然自足、淡泊超脱的人生态度与生命哲理,赞叹于江南文化的美学意象和精神内涵。 人物距离上的亲疏远近天然指代着人物心理上的亲密与疏离,竖屏视频的传播正是通过对画面镜头距离的把控最大程度地放大了影像模态传递情感的魅力,将观众由客观的物理世界带入影像画面中的主观精神世界。 3 具身超越:声音模态的私密传播 (一) 空间超越与私密聆听 声音的社会距离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非正式距离、正式距离、公共距离。声音越近,声音发出者与听者的关系越亲密,反之则更疏远。作为“第一家庭媒介”,电视自诞生起就在客厅这一家居公共场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阖家团圆之时,观众往往不会在电视前正襟危坐并认真欣赏某些春晚节目( 如歌舞类节目),而是在进行聊天、玩耍、包饺子等活动时将其当作“背景音播放器”,在主持人和表演者的声音、观众的掌声和笑声以及各种音乐音效中感受春晚现场的热闹氛围。但在这种观看模式下,电视与观众之间处于公共距离,加之其他嘈杂声音的干扰,观众往往难以集中精力接收节目的具体内容。 对于某些节目来说,观众希望能够在个人空间( 如卧室) 安静地聆听具体内容,准确接收声音信息。2022 年央视春晚的小品《休息室的故事》旨在讴歌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节目讲述一对医护夫妻由于参与抗疫工作而聚少离多,两人之间产生感情矛盾,最终相互理解、化解矛盾的故事。该节目语言幽默平实,通过表演者大量且密集的对白推进情节。在观看这类节目时,移动端竖屏传播能够充分发挥声音模态的私密性、亲近性优势。 ( 二) 具身传播与声符共情 从平面图文、网络视频到虚拟场景,当今社会媒介化共情的建立与维护越发与媒介相关的技术联系密切。媒体技术从媒介丰富性、反馈即时性、传输质量和传播内容四个层面克服了对非语言线索的过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无时不有、无远弗届,以媒介为中介的共情成为日常。随着电子设备的屏幕分辨率及画面帧数越来越高,以及 3D、VR、AR 等虚拟视觉技术层出不穷,视觉景观愈加趋向饱和,此时声音的临场感变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为观众提供不同的内容感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声音与情感的勾连度极高,而有较强私密性的移动端竖屏传播模式能够将声音中所蕴含的情感无限放大,加速情感的流动与共鸣。作为“人体的延伸”,移动智能终端为具身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观众在移动端竖屏传播模式下观看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歌曲类节目时,可以“零距离”接触春晚现场的歌声、音乐与音效,获取具身传播的在场感与沉浸式体验,肆意地宣泄情绪,并与表演者达成声符共情。在当今媒介化语境下,共情的搭建和维系与媒介技术息息相关。在 2022 年央视春晚的歌曲节目《我们的时代》中,演唱者张也和吕继宏深情地歌颂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观看移动端竖屏春晚的移动用户可以在声音的亲密距离下进入到演唱者的情绪当中,肆意流露对中华民族的深沉爱意,与演唱者共享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这凸显了移动端竖屏传播模式下声音模态激发两者之间共情效应的作用。 移动端竖屏传播模式在更深层次上打破了空间藩篱,实现了声音符号的具身传播,让观众进入私密的声音情境中探索意义、抒发情感。声音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力量在竖屏传播模式下超越时空的限制,促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与融合,触发人们内心的情感联结。 4 虚拟共享:文字模态的互动传播 ( 一) 虚拟共在与时空互动 在移动社交时代,关于现代社会中的“在 场”,“就时间和空间而言,现代社会中的时间和空间以新的方式被重新组织起来,导致‘在 场’与‘缺场’的条件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虚拟场景中的社会互动形态脱离了传统社会中的时空环境,虚拟共在的“在场”会被重新建构起来。在缺乏身体在场的虚拟场景中,符号系统就可以作为“相互交流的媒介”而存在,以使得时空互动得以产生。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解答了如何有效激发群体参与者的互动动力以加强对社会群体引领的问题。竖屏版央视春晚让数量庞大的移动用户进入到它所划定的时空中,竖屏场景成为一个聚集移动端观众的大型广场,无论是与家人共享阖家团圆时刻的观众,还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和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都能在此与万千网友进行文字交流,与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共享新春佳节之际的欢乐氛围。央视春晚竖屏传播可以将观众聚集在同一虚拟空间中,相比于电视端横屏春晚,移动端竖屏春晚满足了互动仪式链运作的首个起始条件,激活了竖屏场景中文字模态的互动作用。在文字符号交流的过程中,观众既是在与春晚现场的表演者及主持人进行精神交互,也是在与其他观众彼此隔空互动。 (二) 精神交互与想象认同 语言文字作为最基础的交流工具,天然具有交互功能。移动社交时代,网络用户早已从单纯的内容接受者转变为掌握话语权的传播主体,他们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满足自身用文字交流的社交需求。竖屏版央视春晚运用大量的特写与中近景镜头,聚焦于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舞美设计等细节,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各个节目的核心内容与情感价值。观众针对他们所共同关注的焦点进行交流互动,成为央视春晚竖屏传播中文字模态的输出方式。在央视春晚竖屏场景中,观众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评论,还可以为自己赞成的评论点赞,或针对某一感兴趣的评论留下自己的看法,实时交流自己的感受。在文字模态的互动传播过程中,观众既是在彼此隔空互动进行精神交流,也是在与彼此推进对“共同体”的想象认同。 “民族是用语言——而非血缘——构想出来的,而且人们可以被‘请进’想象的共同体之中。”在央视春晚竖屏版这一虚拟空间中,观众或遨游于春晚现场的欢快气氛,醉心于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 或感叹于现代科技的更新迭代,沉浸于时代变迁的日新月异,在情绪交叠与情感共振中融入央视春晚这场大型文化展演形态中。在竖屏场景中的文字模态加持下,央视春晚致力于加强文化的想象认同,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观众连接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央视春晚的竖屏传播版融汇多种语言文字,形成中国人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连接情感的多模态通道,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 在新时代电影艺术依旧风起云涌的意义上,反倒是大众审美的普遍性与稳定性日益决定了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和“越是传统的,就越是当代的”,故而中国电影应当也一定能够形成中国化的美学风格。我们在这里强调的中国传统本土美学结构,虽不乏片面,但亦不难指认,由于其根植于中国千百年来的艺术创作与接受传统,本身蕴含着强大的民族性与生命力,因此它不仅是“讲中国好故事”的根本标识,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由之路。新世纪主旋律电影正是通过对本土美学结构的承袭与化用,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经验与特色的电影工业美学,找到了思想引领与大众传播间的最大公约数,也为其他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转自《现代传播》2022年第11期李飞雪、张钰惠——《竖屏传播: 央视春晚的多模态感知与情感体验》 “豫教舆媒”是河南省教育新媒体暨舆情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围绕教育领域开展新媒体传播研究、热点舆情深度分析,提供年度新媒体白皮书、年度舆情总结报告、新媒体排行榜等,开展地方单位培训交流、新媒体学生作品大赛等活动,致力于提供专业学习平台、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期待“豫”见您! 办公电话:0371-22194588 投稿邮箱:hedanewmedia@163.com 李婧雯|编辑
文章分类:
学术视点
|